選擇需要能夠結合自身,合理的擇校選專業,為自己“量身定制”選擇一個即不好高騖遠、也不保守并且能夠始終刺激、激勵自己雞血滿滿、全力為之奮斗的學校,加上不懈的努力,便能走向成功。
一、擇校“384”法則:
擇校“三大陷阱”要當心
擇校有三大陷阱是同學們最容易踩進去的:單純靠看排行榜斷定學科實力;看分數判斷考試難度;聽老師、同學只言片語做出考試決策。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在報考時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將它報考學校的優勢領域和老師的主要研究方向相結合,這樣才是正確的“擇校之道”。同學們需要關注學校近年來的分數線,但要注意避免一個誤區:考分高的學校難考,考分低的學校就**。這是每個學校考題不一樣,老師批改標準不一還有地區壓分等等。近幾年考試經常變動,通過咨詢朋友和老師來了解學校的信息不一定是最新最全的,擇校信息一定要看最新的情況。學弟學妹們可以關注學校官網、公眾號、微博等等賬號,保證自己能第一時間收集相關信息。
二、擇校“八個數據”要留心:
考研,從某個角度來講也是考研黨之間的信息之戰,有些人善于利用網絡、人脈等資源搜集各種各樣的信息,當然相對來說這些人的考研之路要順暢許多。
三、計劃招生人數
這條信息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招生簡章或者專業目錄里面有說明。我們通常認為招生人數和錄取幾率成正比。一些特別熱門的專業,如果不知道具體招生人數,很可能從報名的那一刻起已經注定失敗。所以計劃招生人數是非常關鍵的,包括推免生招生人數。除了通過招生簡章或者專業目錄來看,還可以通過錄取名單來確定,不過每個學校不同專業錄取的批次數可能不同,所以需要你下功夫做好統計。為了保險起見,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數據。
四、報考人數
這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信息,從中可以大致看出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有多少。也可以反映這個專業的報考熱度,競爭力的大小。但是這一數據可能只有部分學校對外公布,并且官網上面可以查到詳細的報錄比例。有的高校特別是名校熱門專業報考人數非常多,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建議不要報考。
五、實際錄取人數
每年在4-7月份,是當年研究生招生錄取的時間段,包括復試、調劑、擬錄取名單的發布等等,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官網或者是院系官網都會公布當年的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名單,這段時間也是下一屆考研同學搜集信息的黃金時間。通過實際錄取人數我們能得知這個專業在往年到底錄取多少人,再結合專業目錄公布的招生名額,可以判斷出該專業去年的招生報考錄取情況。有一點要注意,有些高校個別專業實際錄取人數多于招生人數。所以要分析下目標院校有沒有擴招的傳統。
六、報錄比
錄取人數除以報考人數就是該專業報錄比。這一數據直接反映出某專業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熱門專業報錄比達到10:1,甚至20:1。這反映的是名校熱門專業的真實考情。競爭如此激烈,同志還需努力。
七、推免人數
有些名校熱門專業每年的推免名額可能會占到當年招生人數的一半左右,那么留給統考生的名額就很少,考研競爭激烈,難度加大。因此報考前一定要清楚報考專業的推免人數,以作參考。
八、復試分數線
復試線是區分校線和院線的,這點一定要注意。會有某一學校多個學院開設同一個專業的情況,這時候各學院的院線應該會不同。而學校通常會給出各院的最低復試院線。這個一定不要混淆。
九、復試比例
復試比是指,計劃招收人數和進入復試人數的比例。教育部規定最低的復試比例為1:1.2,這就意味著,如果錄取10人,就會有12人進入復試,有兩個同學注定要當炮灰。有的學校復試比會高達1:1.5,甚至1:2,1:10的也是有存在的。復試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說明兩個問題:一,復試線的參考價值降低;二,復試競爭激烈、風險更大。
十、最終成績計算方式
這個數據用于分析出初試成績和復試成績占總成績的權重。初試成績會占到總成績70%、50%的都有,甚至有僅占30%和20%的,這可以幫我們明確努力的方向。
十一、擇校“四大梯度”要留心
實事求是的選擇,成功率自然是最高的。可是最難的、最令人糾結的也是做選擇,尤其是把所有主動權交在自己手里的時候,太多的不確定性導致我們不敢做決定,甚至逃避做選擇,比如對于擇校這件事來說,有些同學干脆就隨大流,室友把一切信息搜集對比之后,定下目標,然后就報考同一所學校。所以,對于選學校這件事,一定要慎重。很多過來人都說選擇大于努力,就某種程度來說,從一開始你的選擇就開始影響你考研的成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