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學考研人,每天刷到各種各樣關于考研的信息,所有的數據都在竭力告訴你,考研越來越難了,你已經卷到不能再卷了。根據《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2021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77萬,較2020年341萬增加36萬,增幅10.6%,報考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教育學考研人數也增加到約18萬,而總體錄取人數依舊是3萬多人,也就說僧多粥少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了。
僅從數據來看,教育學考研競爭壓力確實越來越大。但這就意味著教育學考研一定“難”嗎?學姐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未必。由于我們過多地關注于上面列舉的這些數據,無形之中加劇了焦慮的情緒,不自覺地反復強化考研很難這個觀點,以至于你認為它真的很難,進而影響你備考的情況。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人一生處于兩個圈子中,一個是影響圈,一個是關注圈。影響圈是指的是你力所能及的,能夠改變的圈子;而關注圈是你只能看,只能議論但是卻沒法改變的圈子。考研的大環境其實屬于關注圈,我們沒法改變,也不必耗費太多時間停留于此,我們唯一能改變的是影響圈,即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諸己”嘛。
那么關注圈的事怎么做?學姐我又為什么敢說教育學考研未必“難”呢?主要是我有兩個良“方”——方向把握準確和方法使用得當。接下來學姐就結合自身經歷,詳細地闡述一下這兩點。
方向把握準確
方向,其實比努力更重要。倘若方向不對,你永遠都到不了你想要的彼岸。那么具體到教育學考研,方向其實就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及具體專業的問題。那怎么選擇呢?我們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這里的“選擇”必須是合適的、科學的,什么意思?就是我們必須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況下,然后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院校及具體專業,同時最好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即你選擇的院校既不是很簡單,也不是難度過大的,而是你通過努努力能夠得到的。
接下來,具體怎么分析自己的情況和選擇目標院校呢?這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而且極為重要的工程,但也往往是很多同學因為麻煩(我稱之為“思維惰性”)而忽略或者比較草率的一個過程。孔子有言“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做一件事我們需要有敬畏之心,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認真分析,詳細規劃,把能夠想清楚的都想清楚,這樣才能更容易成功。在分析自己和選擇院校這件事上,我們必須秉持著這樣的觀念。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告訴我們要“認識你自己”,這是我們做很多選擇的基礎。在教育學考研上,你需要從兩個個角度分析你自己:“想不想”和“適不適合”。
“想不想”是指你有沒有真的清楚你考研的動機,你到底是為了什么而考研。為了在專業領域繼續深造?為了研究生學歷以便更好找工作?為了換個城市生活等等?學姐在這一點上有著血和淚的教訓。我曾經因為對本科專業不感興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加之周圍的人都在考研,就很盲目地加入了考研大軍,沒有真正的明確的動機支撐的我,在備考過程中面對困難不堪一擊,最終很痛苦地充當了“炮灰”。考研失敗后的我,痛定思痛,花了一個月時間從專業能力、興趣愛好、職業性格、過往經歷等對自己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分析,然后嘗試了教育行業,在新東方做了一段時間的老師,這一段經歷讓我對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堅定了以后做教育的想法,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我選擇了辭職考教育學的研究生,而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我,終于迎來了不錯的結果。所以啊,明確動機很重要。
在明確動機之后,就需要看自己“適不適合”了,主要是指你是否具備與目標院校和專業相匹配的一定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經濟條件等。在考慮清楚這些之后,再選擇相對應的學校,而不是盲目地定院校和專業。學姐一戰時報考的是復旦大學傳播學(除去推免的只招4人),現在想來,當時的我真的是“勇”啊。
在對自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之后,就需要在此基礎上適配相應的院校和具體專業了。這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有目標院校及專業的的排名、專業的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考試方向(統考或自命題)、復試分數線、地理位置、地區人口數量等問題。依舊以學姐自己為例。我本科某普通211,想考一個985院校,去一個比較發達的城市,但由于我是跨考,且備考時間緊張(6月底開始),所以我避開了熱門的師范類學校,選擇了招生人數較多(今年教育學招26個)且統考311(搜集資料、真題很方便)的理工類985學校天津大學。
方法使用得當
在明確了方向之后,你可能以為只要“聞斯行諸”,往前沖沖沖就可以了。其實不然,任何事情,尤其是一個千千萬萬人做過的事情,一定有著它的規律和方法,能夠讓你事半功倍。掌握科學的方法比埋頭下死功夫要學得快、走得遠。接下來學姐就介紹一些自己備考的小法寶以供你們參考。
(1)一定要有整體思維
備考期間,切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定要有整體思維,即在時間上,你要清楚每一個節點需要做什么;在備考內容上,你要對整個學科有一個總的了解。就拿學姐我來說,整體時間安排上,我當時的計劃是9月份之前聽完專業課課程,9月-11月中旬就是專業課瘋狂背書和做題,11月中下旬總結英語作文模板并練習,最后留出20天左右比較輕松地背誦肖秀榮4套卷(由于我政治和英語有一定基礎,所有基本上是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學習,主要時間都放在了專業課上)。有總體規劃的好處就是,你清楚地知道你每一步該做什么,不會被各種冗雜的信息和焦慮的情緒打擾而影響復習質量和進度;在備考內容上,每一門科目我都畫了思維導圖,以幫助自己快速建立學科體系,對學科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同時也方便之后的背誦。
(2)具體的時間安排和計劃
有整體的計劃之后,你需要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計劃,然后按部就班地執行,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機動調整計劃。學姐我一般是將上午精力最好的時間分配給專業課,下午看政治、英語,晚上就用來做些復盤的比較輕松的任務,睡前腦子過一遍今天所學的重點內容。
(3)元認知助力好心態
好心態,其實是考研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它直接影響著你復習的狀態和進度。學姐我也有心態崩潰的情況,那我是怎么解決的呢?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能力,就是元認知能力,即能夠以上帝視角來認知自己認知的能力。每當我情緒不對勁,產生負面的悲觀的自我攻擊的想法時,我會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元認知,對自己負面的想法進行批判,理性地問自己是如何得出類似于“自己不可以”這類想法的,依據在哪,還是只是情緒的慣性使然。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在這里分享給你們,希望當你自我否定時,能夠想起這句話:你要警惕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語言;你要警惕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動;你要警惕你的行動,因為它變成你的習慣;你要警惕你的習慣,因為最終它會成為你的人生。
(4)超好用的小工具
最后,學姐分享給你們一些超級好用的工具:
1、時間鎖和forest,這兩款軟件能夠很好地防止你玩手機,尤其是forest,它將你專注的時間用來種樹(包括真樹),成就感滿滿;
2、XMind,用來做思維導圖非常給力;
3、艾斯浩賓遺忘曲線,根據這個曲線背誦(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改造一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啦;
4、運動手環,這個主要是為了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腦細胞的生長,改變壓力狀況,緩解焦慮,讓大腦擺脫抑郁狀態。
教育學考研真的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難,只要我們在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院校和具體專業,然后按照科學的方法努力去學習,就一定會有收獲的。我相信那個幸運是屬于每一個努力的人,祝學弟學妹們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