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就像一直對于學霸的疑問那樣,"為什么沒看到她怎么學習,但考試成績一出來,總是位列前茅"。
尤記得在高中時期,班里最后兩排的位置往往都被學習前幾名的學生長期"持有"。
上課時,他們端端正正;
下課時,整個班級都是他們的歡笑、吵鬧聲。
即使到了高三很關鍵的時期,他們的笑聲似乎也從未停止過,甚至一度在下課時間被大家所"嫌棄",畢竟,很多同學都習慣用下課的時間補會覺。
他們的狀態,似乎一直是把"學習當作一種快樂"。同樣是高考,他們好像輕輕松松就考上了,而且最終的成績都在600+以上。
那么奮戰在考研路上的你們,身邊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存在?細細"探索",你會發現,他們大都有以下幾點共通之處,借鑒起來,也給自己的備考路增添些許輕松。
首先,明晰"累"產生的普遍原因
第一,想得多,做得少。
尤其在備考初期,往往在大腦中總是有很多問號,因此,正是因為這份不確定帶來一些恐慌:
學不好怎么辦?
想想就很難,自己是不是本來就不適合考研?
要備考一年時間,考不上之后又該怎么辦?
……
當各種問題縈繞在大腦中,學習也不能足夠專心,即使在休息時間,大腦也沒有得到真正的放松,時間久了,也更累了。
第二,時間規劃不適合自己。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經驗貼,對于時間安排會有詳細的規劃,比如早上具體的時間段背單詞,中午專業課,下午數學,晚上繼續單詞。但并非所有的學生都適合這樣的安排。每位學生都應該按照自己的狀態來進行規劃。
如果你早上狀態最好,那不妨去攻克難一些的問題;
如果你中午總會感覺疲憊,那就不適合做很燒腦的題目;
如果你晚上記憶很好,那就去做一些需要背誦的事情……
無論選擇哪種,都要基于對自己狀態的了解,而非單純的經驗論。這樣,在特定的時間解決了相應的問題,長久堅持下來,因為收獲累也會減少很多。
第三,做的事情太多卻沒有成效,因此更累。
有些人學習一小時,但效率是別人的兩倍;
有些人學習了兩小時,可成果卻達不到一半。
既耗費了時間,又達不到自己的理想效果,只會越來越累。
其次,找準原因,對癥下藥
第一,做好復習規劃。
第二,做好時間管理。
第三,學會勞逸結合。
隨著考研成績普遍越來越高,備戰考研的時間也在無形中拉長,提早準備、多留一些時間成為很多學生的選擇。但在這個過程中,更要學會做好復習規劃、時間管理,在繁忙的學習之余,更要注重勞逸結合,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并學會給自己即時性獎勵,在不斷的"刺激"下,讓自己開心備考。
考研這件事兒,對于很多人而言,其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更要看的是自己的狀態。小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因此,你面對困難的心態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決心。
最后將網上看到的一句話送給正在逐夢路上奮戰的大家:你要等,要耐得住在不斷延長的時間線,要你交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堆砌在沉悶、晦澀的時光里,現實才會把你想要的一點一點送到你的手里。
所以,在等待的過程中,文都愿與所有學子一起,迎難而上,共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