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考研初試時間還比較充裕,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在考試中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關于史綱有哪些知識點需要大家掌握呢?下面陜西文都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史綱復習資料"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快來學習~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考點1: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
(1) 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第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確立侵占全中國的擴張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武裝侵占中國東北。面對日本的侵略,蔣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以后,隨即開始發動華北事變
(2) 盧溝橋事變與日本的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爆發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戰爭由此開始。豫湘桂戰役是日軍在中國的最后一次大規模進攻。
考點2:殘暴的殖民統治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1) 日本在其占領區的殘暴統治。1932年,日軍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上臺,建立偽"滿洲國",東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38年12月,中國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投降日本。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2) 侵華日軍的嚴重罪行。制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與財富強制推行奴化教育。
考點3: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
考點4:局部抗戰與救亡運動
1933年5月,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同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蔣光鼐以及國民黨內愛國人士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福建事變。
考點5: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 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對華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遭到國民黨軍警鎮壓。這就是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考點6: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
考點7: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國性抗戰的新時期。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考點8:戰略防御階段和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防御階段。在這個階段,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抗日戰爭從戰略防御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是中日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結果。日本對國民黨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
考點9: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
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的全民族的抗戰。
1938年5月至6月間,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講演,科學地?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即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關鍵的階段。
考點10:敵后戰場的開辟與游擊戰爭的發展
中國抗日戰爭逐漸形成戰略上互相配合的兩個戰場,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
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和中期,游擊戰被提到了戰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義。在戰略防御階段,從全局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正規戰是主要的,敵后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
提示: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 一次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考點11: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1) 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既統一,又獨立。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使自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這是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的中心一環。
(2)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到來以后,由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開始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針對這種情況,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三大口號。
(3) 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①進步勢力主要是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抗日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②中間勢力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③頑固勢力是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貫徹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同頑固派作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考點12: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1) 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1/3。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
(2) 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為適當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實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農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實行這個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抗日積極性,又有利于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一邊。
(3) 文化建設與干部教育。1940年8月創辦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 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
考點1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
(1) 抗日民主運動的開展。1939年10月,批評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的憲政運動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1941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創辦了盟報《光明報》。
(2) 抗戰文化工作的開展。文化界提出"抗戰、團結、民主"為文藝創作的三大目標。
考點14: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 題的提出。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命 題。
(2) 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明。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澤東撰寫了《〈共產黨人〉 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一批重要的理論著作。①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原因。②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③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3) 整風運動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全黨的確立。①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反對主觀主義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整風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②實事求是是對黨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的通俗而又生動的表述。
提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考點15: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向同盟國的投降書9月3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根據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領50年之久的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由中國收回。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志。
提示:1945年4月至6月,聯合國制憲會議簽署了《聯合國憲章》。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考點16: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第 一,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對中國的援助。
考點17: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原因和基本經驗
(1) 意義:①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④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2) 原因: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3) 基本經驗:①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②以愛國主義為重要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③提 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④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