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具備了信息篩選和處理的能力?在考研當中,有些同學聽到一點風吹動,就惶恐焦躁。像有的學生一聽到考研“僅剩**天的時候,內心就開始焦躁不安,問老師,問學姐學長,我該怎么學習呢?今天,小編整理的“考研er你需要具備這項能力:信息篩選和處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自我評估的基石:信息篩選和處理
要想做出比較符合實際的自我評估和相對正確的戰略戰術安排,首先要在信息上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從你們的言談舉止中,我看到的依然是對信息的饑渴以及對遺漏關鍵信息的恐懼。
而你們缺乏的又是信息處理能力,那天一個學生告訴我學校新的招生專業目錄縮招了一半學生,是重大利好,因為競爭對手都不敢報了,我半天都沒搞明白他的大腦回路。
缺乏信息處理能力,又有信息收集癖,好一點的被信息包圍,惶恐焦躁,糟糕點的自我評估和戰略安排建立在錯誤的信息上,南轅北轍,考研就成了一場表演。
所以,自我評估的基石是信息的篩選和處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距離考研還有**天”就屬于典型的無效信息,除了增加焦慮感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各位就應該視而不見。
越到考研中后期,非理性因素(雞湯和雞血)作用越弱,理性因素作用越強。
真正的有效信息只能來自于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命題方或規則制定方,主要是目標院校和教育部考試中心。第二個方面是真正的競爭對手。第三個方面是自己。
第一方面的有效信息包括:目標院校的招生專業目錄(考試科目、排除保送生外的招生人數)、目標院校的專業課真題和指定參考書目、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考試大綱和考試分析。
無效信息的典型包括:初試如何找關系或者聯系導師、沒考上的師兄師姐說(特別是議論學校排外不排外)、對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新大綱的隨意解讀(最典型的就是全變了、制造恐慌)、沒有大綱考點支撐的熱點。
各位真正要特別注意的是新的招生專業目錄中專業課考試科目有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整個考試科目的改變)、招生人數有沒有大幅減少(1/3以上),如果這兩條同時具備,那啥話也別說了,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戰略戰術安排就是換學校。
第二方面的有效信息包括:競爭對手的實際復習進度和復習效果。
無效信息的典型:各種聽說(例如已經復習到第二輪了、已經刷完幾遍題了、早上6點起晚上11點睡、真題已經能做到多少多少分了)。不排除有極個別強大的對手,但如果真的競爭對手全部是你們幻想出來的這樣的神,那我們都可以洗洗睡了。
如果真的想知道競爭對手的備考情況,用真題當中一個核心考點來試探,比如馬原復習的情況,兩個問題足矣,第一個“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差別是什么”,第二個“相對剩余價值和工資有啥關系”,裝作請教的樣子。真金還是水貨,一試便知。
第三方面的有效信息包括:有效復習時長、計劃執行比例、復習成果轉化率。
無效信息的典型:今天我又墮落了、效率太低、意志力不堅強、我過了幾遍書了、我刷了幾遍題了。
自己復習中反饋的信息其實是評估的最重要的信息源,但這個最重要的信息源通常被我們忽略掉,或者直接以意志不堅定、效率不高、理解不到位等模糊的評判給覆蓋掉了。
有效復習時長是指專注時長在15分鐘以上的,1小時內中斷(超過5分鐘)不超過兩次的時間累加。比如今天一天我都沒有事,但我上午睡到了9:45,實際上上午我的有效工作時長大概是1小時40分鐘。下午我睡到了3:40,工作到7點,中間去溜了狗,實際有效工作時長是1小時50分鐘,我一天的有效工作時長就是3.5小時,而不是想象中的8小時。
計劃執行比例是按考點或者題量來計算的,比如原計劃背誦5個考點,實際只背誦了3個考點,那計劃執行率就是60%。復習成果轉化率并不是每天測評,而是一個固定的時段后進行,比如政治某章學完后,做真題和1200題的正確率就代表復習成果轉化率。
二、自我評估及應對
自我評估就是根據上述三個方面的有效信息來進行比對,只是次序略有不同。
首先要比對的是自身復習反饋的信息,也就是上述第三個方面。標準是:有效復習時長大于等于5小時、計劃執行比例大于等于60%,復習成果轉化率超過50%(各科略有差別)。
如果達到這三個指標,我覺得從自身復習這個角度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不必一驚一乍。
如果有效復習時長低于5小時,那需要借助于外力,比如專人監督等方式來糾正,靠自責是無效的。
如果在自習室的時間很長,而有效復習時長不達標,則要考慮屏蔽誘惑源,比如手機。如果是暑期基本沒啟動復習的學生,那你的標準就不是5小時了,而是8小時。
你們不要覺得5小時短,真正要獲得5小時有效復習時長,這一天最起碼是有7-8小時待在自習室的。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壓力增大,有效復習時長也會增加,大概10月會達到7-8小時,11-12月最多會達到10小時。10小時基本上是一個正常人有效復習時長的上限,也別期待能超過10小時。
如果計劃執行比例低于60%,而有效復習時長又達標的話,可以肯定是計劃要求不切實際,任務做多了。
有學生告訴我,不做那么多復習不完,好像你做多就能復習完似的。如果你實際復習時長無法完成你設定的復習任務,只能去壓縮你的復習任務,想一想哪些復習任務是決定生死的勝負手,哪些是你想象出來的。
如果你反過來,根據你假象的復習任務來要求自己不眠不休或者什么提高效率,那只能是主觀唯心主義式的一廂情愿。
還有學生告訴我沒法壓縮,每一個考點都是重點,我想問一句真的嗎?每一個字都是嗎?歸結到根子上還是一種深層次的懶,不愿去思考分析刪除無效考點或者有效考點的無效部分。學而不思則罔,說的就是這樣的學生。
至于成果轉化率就更容易被忽略,一個是評估起來麻煩,一個是不敢面對自己真實的復習效果。復習成果轉化率的評估再麻煩也得做,不做你怎么知道哪些是謬誤,哪些是真理,謬誤不暴露出來又怎么能轉化成真理。
你們以為學完就可以考好,笑話,學完僅僅是從實踐中獲得了認識,這個認識對不對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而轉化率的評估就是這樣的實踐。真題和與真題一致的模擬題是轉化率最好的檢驗標準。
如果轉化率非常低,那要停下來,看看復習有沒有方向性的問題,如果轉化率在50%以上,那就只是技術性問題,大方向是對的。
自我評估的第二個方面是比對命題方或規則制定方的信息。
到現在各位肯定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的初選學校,但并不意味著生是這個學校的人,死是這個學校的鬼。
我在各個階段上的學校其實都不是我心儀的學校,考大學時我心儀的學校是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考研時我心儀的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中心、考博時我最想去的地方是京都大學,連博士后最初也是想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戰爭系。
所以當你發現這個學校縮招或者完全改變專業課考試科目時,要勇敢的調整學校。有人告訴我專業課不同,除非極個別學校,一般還是能找到專業課類似的學校的,更不用說那些統考的專業了。
不要相信什么調劑,調劑是人為刀俎,你為魚肉,有的學校自己什么都不是,調劑時非要985、211,你能怎樣。調劑的公平性要遠差于第一志愿報考。
自我評估的最后一個方面是比對競爭對手信息,這個方面我覺得很多學生把競爭對手設想成了神。認為競爭對手無所不能,自己不會的題目他都會,自己懈怠時對手一定奮筆疾書。要知道,你我皆為人,怎么會像機器一樣日夜不休呢?
以上是“考研er你需要具備這項能力:信息篩選和處理”的相關內容,如有任何疑問,可咨詢在線老師!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