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大總結】
考研特別喜歡考“土地政策”、“三農問題”!如:
(2018單選題)15.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工作,提出新的歷史階段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是()
A.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B.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C.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D.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單選題) 8.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大量農民轉向非農產業,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象日益普遍,農業經營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截至2016年6月,全國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耕地流轉已超過30%,流轉土地4.6億畝。當前,解決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不再種地、種地的人又沒有相應的權利這一突出問題,我國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作出的重大制度創新是()
A.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
B.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入市
C.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實行農村耕地保護制度
歷年真題中還有很多關于“土地政策”的測試題,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給大家總結一下這個相關知識點,務必掌握哦!《沖刺考點必背》圖書已經總結在“附錄里,如果有此書,不必打印!
不同時期“土地政策”史線索
1.太平天國: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將土地按畝產高低劃分為9等,好壞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希望通過施行這樣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所以,《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天朝田畝制度》的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軍占領地區也并未付諸實行。
2.舊三民主義: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權”,也就是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
3.新三民主義: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內容,強調對外實行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后來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提出要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
4.井岡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由于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關于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方面的規定,并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
5.興國土地法:1929年4月,毛澤東在興國主持制定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改正,保護了中農的利益不受侵犯。毛澤東還和鄧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至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定了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
6.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為適當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實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農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實行這個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抗日積極性,又有利于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一邊。
7.《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其基本內容是要堅決地支持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采取各種適當方法,使地主階級剝削農民而占有的土地轉移到農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農參加運動,絕不可侵犯中農土地;一般不變動富農土地,對富農和地主有所區別;不可將農村中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方法,運用于城市中反對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斗爭。這就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解放區在農民土地問題上,開始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削弱封建剝削,向變革封建土地關系、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過渡。這是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重要改變。
8.《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個大綱指引著在封建制度壓迫下的億萬農民群眾,將自己的力量匯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9.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進行土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了這次土改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改中對待富農的政策,由解放戰爭時期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這次土改使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包括老解放區農民在內)無償地獲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其他生產資料,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獲得了翻身解放。這次土地改革運動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歷次土改運動中進行得最好的一次。
10.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過的《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總結互助合作運動的經驗,概括提出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幾種過渡性經濟組織形式。第一是互助組,這具有社會主義的萌芽性質。第二是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農具私有的基礎上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有較多的公共財產,實行土地分紅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原則。這具有半社會主義的性質。第三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土地及其他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統一經營、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這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采取這種逐步過渡的辦法,是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一項重要的創造。由此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合作化道路。
1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保障基層干部和農民因時因地制宜的自主權,發揮其主動性。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動下,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逐漸推廣開來。在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將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積極性和集體經濟的優越性結合起來,因而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12.“三權分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13.鄉村振興戰略: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
【今日測試】
(多選題)1.風箏在我國已經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最初用于軍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漸轉向娛樂。后來,人們又將神話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現在風箏上,使風箏成為了一門藝術。現在,風箏藝術在我國仍然很受歡迎,并形成了以山東濰坊風箏、北京風箏、江蘇南通風箏等為代表的風箏流派。從材料中可以看出
A.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B.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C.事物變化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答案】A、D
【解析】本題是高考原題。不同的風箏普遍存在著神話故事、吉祥寓意等內容,這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風箏在全國各地存在著不同的流派,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在風箏身上體現了普遍性和特殊的統一,A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事物發展的規律性,B不選;事物發展是“曲折的”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不選;風箏最初用于軍事,后又轉向娛樂,現在又成為了藝術,這說明事物是絕對運動的;風箏作為一門藝術,蘊含著吉祥等寓意,至今如此,這說明事物發展中又存在著相對靜止,這體現了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D正確;故本題答案選擇A、D
上面就是給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蔣中挺每日測試:鄉村振興戰略”之“土地政策”的相關內容,如有更多疑問,請及時咨詢在線老師。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