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這科考點難點,該背的,該記得,都說說自己記住多少了?距離考研就剩下二十來天了,趕緊記,政治史綱相對有邏輯的。政治這塊背誦史綱的唯一一個要求就是千萬不能記混了,一定要靈活運用知識點。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了關于考研政治史綱必背考點: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相關內容,請繼續關注陜西文都考研,獲取更多考研咨詢。
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
(1)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路線
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
(2)采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
1938年5月至6月間,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講演,總結抗戰10個月來的經驗,集中全黨智慧,系統地闡明了持久抗戰的總方針。
持久戰的原因:①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②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得道多助。
毛澤東還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即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持久戰的基礎在于廣大民眾。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
2.敵后戰場的開辟與游擊戰爭的發展及其戰略地位
(1)敵后戰場的開辟和發展
1937年9月,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軍在敵后實施戰略展開,發動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先后開辟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山東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據地。
(2)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和中期,游擊戰被提到了戰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義。
在戰略防御階段,從全局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正規戰是主要的奮敵后的游擊戰是輔助的。游擊戰在敵后的廣泛開展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對阻止日軍的進攻、減輕正面戰場壓力、使戰爭轉入相持階段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人民軍隊在有利條件下也進行過運動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為實行戰略反攻準備條件,這個任務主要是由人民軍隊進行的游擊戰來完成的。
游擊戰還為人民軍隊進行戰略反攻準備了條件。
3.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第一,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既統一,又獨立。獨立自主的實質上就是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使自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這是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的中心一環。
第二,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三大口號,堅決揭露打擊汪精衛集團的叛國投降活動,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合作抗日。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變。
第三,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進步勢力主要是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抗日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為了發展進步勢力,就要沖破國民黨的限制和束縛,放手發動人民群眾主要是農民群眾,擴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創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在全國發展共產黨的組織,發展全國民眾的抗日運動。
中間勢力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爭取中間勢力需要一定的條件:一是共產黨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們的利益;三是要同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勝利。
頑固勢力是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他們采取兩面政策,既主張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殘進步勢力。為此,共產黨必須以革命的兩面政策來對付他們,即貫徹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同頑固派作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4.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是在敵后發動抗日游擊戰爭,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同時,也在國民黨統治區(習慣上稱“大后方”)開展促進團結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第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1/3。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
第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為適當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實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農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實行這個政策既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于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一邊。
第三,文化建設與干部教育。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中共中央及時做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把發展抗日的革命文化運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等一批干部學校和專門學校。1940年8月創辦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
5.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
(1)全民族抗戰開始后,各界人士要求國民黨實行抗戰民主。1939年10月,國民黨參政會中一些黨派的代表發起憲政座談會,批評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憲政運動在國民黨統治區普遍開展起來。
(2)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下,文化界各抗敵協會相繼成立,成為文化界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重要標志。文化界提出了“抗戰、團結、民主”的三大文藝創作目標。中國共產黨的《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發行,及時宣傳黨的主張,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抗戰熱情。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命題。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他向全黨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并給予批判的總結,以及調查研究當前運動的特點及其規律性的任務。
7.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明
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為了將豐富的中國革命實際經驗馬克思主義化,以便更好地指導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毛澤東撰寫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一批重要的理論著作。
首先,毛澤東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發生和發展的原因。
其次,毛澤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
最后,毛澤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的法寶。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明,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8.延安整風運動
1941年5月,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整風運動首先在黨的高級干部中進行。
1942年2月,毛澤東先后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講演,整風運動在全黨范圍普遍展開。
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反對主觀主義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主觀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內反復出現“左”、右傾錯誤的思想認識根源。主觀主義的實質是理論脫離實際,它顛倒了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實際工作中的唯心主義。當時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尤其教條主義是整風運動的重點。
毛澤東指出,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所以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
毛澤東強調,加強調查研究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
整風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確立了起來。
9.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七大總結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中共七大將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創造的理論成果,正式命名為毛澤東思想,并將毛澤東思想規定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
上面就是給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史綱必背考點: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相關內容,如有更多疑問,請及時咨詢在線老師。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