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試性質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教育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教育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必答題為270分,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教育學原理 約100分
中外教育史 約100分
教育心理學 約40分
教育研究方法 約30分
(二)必選題為30分,考生必須在兩道試題中選取一道作答。第I道題考查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第Ⅱ道題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考生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
辨析題 3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
分析論述題 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Ⅳ、考查內容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準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萌芽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二、教育及其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義的類型
2.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教育的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教育系統的結構。
2.教育的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三)我國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教育是上層建筑;教育是生產力;教育具有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四)關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生物起源說
2.心理起源說
3.勞動起源說
(五)教育的發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現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關于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4.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5.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l.教育的經濟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
四、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1.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l.關于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與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2.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3.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揮的條件
五、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2.關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教育準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4.我國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5.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的概念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2.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制的概念與要素
2.學制確立的依據
3.各級學校系統
4.各類學校系統
5.1949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年的學制;1958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三)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七、課程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1.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定義;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2.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課程編制
1.泰勒原理
2.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與教材
3.課程日標
課程目標的概念;課程目標的來源;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4.課程的范圍與結構
5.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6.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的模式與功能;課程評價的主要范圍。
(四)課程改革
1.影響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學生發展。
2.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的主要課程改革
3.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八、教學
(一)教學概述
l.教學的概念
教學的定義;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的主要作用與任務
(二)教學理論及主要流派
1.教學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及其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三)教學過程
1.關于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觀點
2.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3.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的模式。
(四)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的概念;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結構。
2.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程序教學模式;發現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模式;范例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3.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五)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2.班級授課制
3.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
(八)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考評。
(九)教學評價及其改革
1.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學業成就評價
4.教學評價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務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學德育綱要》與《中學德育大綱》
(三)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要素
2.德育過程的規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范;品德評價。
(六)德育途徑
直接的道德教學;間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集體教育模式。
十、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1.教師的概念與類別
2.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4.教師勞動的特點
5.教師的專業素養
6.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
7.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二)學生
1.學生及學生觀
2.學生群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群體的作用。
3.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特點與類型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2.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準;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準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
—、中國古代教育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
3.“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5.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儒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6.墨家的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與教育作用;“逍遙”的人格理想;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8.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詩書與“以法為教”;禁私學與“以吏為師”
9.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2.太學、郡國學與鴻都門學
3.察舉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讖緯神學的批判;關于教育作用與培養目標;論學習。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國子學;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私學發展;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3.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關于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思想;論尊師重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宋代“興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蘇湖教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與種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存天理,滅人欲”與教育作用;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1.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黃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學校”
3.顏元的教育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的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二、中國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舉辦
2.洋務學堂的興辦
洋務學堂的舉辦、類別和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
3.留學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歐。
4.“中體西用”思想與張之洞的《勸學篇》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2.“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改革科舉制度。
3.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4.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伸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論學制:論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
5.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論”;“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6.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確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學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興學”與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學制;頒布課程標準。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教育獨立思想。
3.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平民教育思潮;工讀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
4.教會教育的擴張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5.1922年“新學制”
七項標準;學制體系與特點。
三、中國現代教育
(—)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發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4.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中學畢業會考。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1.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2,干部教育
干部在職培訓;干部學校教育;“抗大”。
3.群眾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5.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三)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1.楊賢江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本質;“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驗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實施。
5.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莊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育才學校;“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四、外國古代教育
(一)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1.巴比倫的教育
巴比倫的學校:巴比倫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學校;古代埃及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東方文明古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二)古希臘教育
1.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時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貢獻。
3.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4.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德育論;智育論;“蘇格拉底方法”。
5.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學習即回憶”;《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6.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教育作用論。
(三)古羅馬教育
1.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3.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西塞羅的教育思想;昆體良的教育思想;奧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歐中世紀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機構和教育內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宮廷學校;騎士教育。
3.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4.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五)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五、外國近代教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人文主義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北歐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與教育實踐;加爾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英國國教派的教育主張
3.天主教教育
耶穌會的學校;耶穌會學校的組織管理與教學方式。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洛克、斯賓塞論教育。
2.法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愛爾維修、狄德羅、拉夏洛泰論教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張。
3.德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論教育。
4.俄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烏申斯基論教育。
5.美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賀拉斯?曼論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福澤諭吉論教育。
(三)西歐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論教學原則;論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公民教育理論。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心理學化;論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兒園教育理論。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論教育與社會生產;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六、外國現代教育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新教育運動中的主要理論: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
2.進步教育運動
進步教育運動始末;進步教育實驗:昆西教學法、有機教育學校、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
1.英國教育的發展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費舍教育法》;《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1944年教育法》;“羅賓斯原則”;《雷沃休姆報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國教育的發展
《費里教育法》;統—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中學課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哈比改革》);《課程憲章》。
3.德國教育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高等學校總綱法》。
4.美國教育的發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八年研究”;初級學院運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敕語》、《大學令》;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6.蘇聯教育的發展
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及成效;《統一勞動學校規程》。
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實驗:“綜合教學大綱”、“勞動教學法”;20世紀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關于小學和中學的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蘇聯教育思想: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凱洛夫的《教育學》、贊科夫的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
(三)現代歐美教育思想
1.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論教育的本質;論教育的目的;論課程與教材;論思維與教學方法;論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2.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義教育;要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存在主義教育;新行為主義教育;結構主義教育;分析教育哲學;終身教育思潮;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