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創業并非走直線 大學生要學會“熬”的相關內容,請繼續關注陜西文都考研,獲取更多考研咨詢。陜西文都考研總部將及時為大家梳理有關考研政策動態的相關信息,以下是正文內容,祝各位考研成功。
投資人看好什么樣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剛剛踏上創業之路的大學生如何才能走得更遠?11月21日,在2018年大學生微創業行動成果發布會暨大學生微創業論壇上,投資人、創新創業專家、創業青年代表針對大學生關心的問題現場支招。
該活動由KAB全國推廣辦公室、廣發證券社會公益基金會主辦,得到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青年報社、廣發乾和投資有限公司、廣發證券投資者教育基地以及百所高校KAB創業俱樂部的大力支持。
“建議大學生創業前先看3部電影”
當一份大學生創業計劃書擺在投資人面前時,他們最看重什么?
“我首先考慮的是人,也就是創業者和團隊。”清華x-lab創業DNA基金管理合伙人戴永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一般校園創業項目沒有太多的營業額等數據參考,“人”成了決定是否投資的關鍵因素。
中開投資董事長、洪泰創新空間創始人王勝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要看團隊,特別是創始人的狀態”。
在主題演講中,戴永歸納出優秀創業者應該具備的6項素質:家國情懷、學者智慧、商業思維、江湖行動、體魄強健、心理健康。具體來講,他希望創業者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還要注重社會效益;不僅要有強大的執行力,還要在商業規則的基礎上思考與行動。“身體狀況最容易被創業者忽略,今年幾位創業者倒在IPO之前。”戴永不無惋惜地說,創業者是孤單的。遇到問題時,他們往往不能告訴家人、員工和投資人,否則容易“動搖軍心”,他建議創業者之間互相傾訴、抱團取暖,及時釋放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
王勝江認為,大學生創始人要具備把握大方向的能力和堅韌性,認準方向后要百折不撓。就具體的能力來說,他更愿意選擇兩種人的項目:一種是擁有技術背景的創始人,在某個領域深耕細做,對產品有極致把握;另一種是具有很強資源整合能力的創始人,或者個人IP比較強,能夠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廣發乾和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鐵征表示,創業者要有改變他人命運的激情和沖動。如果從0到1是改變自己命運,從1到10更多的是改變員工命運、改變客戶生活,“我建議你們看3部電影——《建國大業》《建軍大業》《中國合伙人》!”他對臺下的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說。
“多做微創新,而不是一味追求體量龐大”
在11月21日上午的“2018年20佳微創業項目路演”環節,投資人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這個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戴永坦言自己喜歡投“硬科技”項目。“一定要有技術門檻。”他解釋說,科技創業有較高的壁壘,容易形成護城河。
他曾經投資2015年大學生微創業行動金獎項目“八度陽光”,這是一個旨在研發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項目。當談到為什么選擇投資這一項目時,戴永表示看好其研發的單晶硅電池板,團隊對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時間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如今,“八度陽光”每年的太陽能電池產品銷售額突破1億元,團隊獲得4輪投資,上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元。
在路演的20佳項目中,既有緊跟前沿的科技類項目,也有教育、農業、環保等傳統領域的項目。王勝江認為,項目最終能否成功取決于4點:能不能堅持,是否與時代相適應,服務于哪些群體,有沒有形成商業模式。這些都是想要創業的大學生需要考慮的,“無論在哪個領域,大學生創業者應該秉持一種追求極致的態度,把產品或者品牌做到極致”。
戴永非常看好今年大學生微創業行動中的一個關于智能電磁脈沖焊接的項目,在技術上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中國制造的一個突破。”該項目發起人是一名博士,還擁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和長江學者在內的專家顧問團隊。
戴永將這個項目視為把所學與市場需求結合、同時發揮高校優勢的代表。他建議,大學生可以基于導師的科研項目或課題進行創業,這樣可以提升項目技術含量,有利于快速形成技術壁壘。
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副院長施永川注意到,今年的大學生微創業行動中就有很多依托高校專業和教授資源優勢的創業項目,“這是比較可喜的一個現象。”他認為,當前應該更加提倡大學生基于他們的專業領域去創新,“如果大學生失去了專業,那和其他人群創業有什么區別?如果沒有創新的元素,那和一些生存性的創業有什么區別?”
施永川發現,現在全國各地雖然有很多園區和眾創空間,但是好的創業項目比較少,很多項目存在雷同現象,大學生創業應該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在創業項目的選擇上,施永川建議大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關注細分領域,多做微創新,做到學以致用,而不是一味追求體量上的龐大。
“大學生應該揚長避短,不打價格戰”
戴永觀察發現,自己所在投資機構投資的項目數量呈現加速度下滑狀態,項目質量在直線上升。這說明創業者變得越來越冷靜,并不急于盲目入場,而是在選擇更加優質的創業機會。
“大學生沒有太多的資源和資本,缺乏社會經驗。但他們的優勢在于有想法、有闖勁兒,接受創新理念和新鮮事物很快。”施永川認為,大學生創業應該揚長避短,將創新的理念融合進創業項目中,而不是和市場上的企業去打價格戰、做資源的拼殺,這樣才能做大做強。
“做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把事情做到極致”“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承擔每一件事的自我責任和社會責任”“先想到創業失敗了最壞的結果是什么”,近年來獲得大學生微創業行動金獎的創業者代表在現場紛紛傳授經驗。
投資人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創始人本身的信念要堅定,真的想做一個好的產品和公司。二是能夠迅速搭一個團隊去實現這個目標。”王勝江說,“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熬’,因為創業是反反復復的,并不是一條直線,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走得遠,否則很容易就會掉坑里。”
戴永建議大學生創業時首先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既然已經真的到了創業階段,就不能只看本校、本省的情況,看的是全行業的對比。”
“不要把創業項目看成一個生意,而是一項事業。不要只看眼前,掙點小錢就結束了。要能夠找到自己最核心的能力,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才會有大的發展。”戴永認為,如果發現項目越來越變成一件純業務的事情,創業者的激情正在慢慢消失,那么可以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自己去做新的事情,“創業者一定是一個終身學習者,要有快速調整自己適應新的環境、重構團隊的能力”。
上面就是給大家整理的創業并非走直線 大學生要學會“熬”的相關內容,如有更多疑問,請及時咨詢在線老師。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