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陜西文都考研總部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9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分析題五大考點終極預測的相關內容,請繼續關注陜西文都考研,獲取更多考研咨詢。陜西文都考研總部將及時為大家梳理有關考研政策動態的相關信息,以下是正文內容,祝各位考研成功。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專題一:認識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
(1)為什么“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2)如何理解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3)試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分析“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思想是啟明星,思想是航標燈”。
(4)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關原理分析為什么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5)“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對我們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有何啟示?
【答案要點】
(1)“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檢驗真理的標準,既不能是主觀認識本身,也不能是客觀事物。只有那種能夠把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聯系和溝通起來,從而使人們能夠把二者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具有這種特性的東西,只能是作為主客觀聯系的橋梁、紐帶或“交錯點”的社會實踐。
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實踐能夠把一定的認識、理論變成直接的、實實在在的現實,把主觀的東西變為客觀的東西。如果實踐的結果與實踐之前的認識和預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認識就得到了證實,成為真理性的認識。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是實踐能夠成為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主要根據。
(2)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確定性的,又是不確定性的,實踐標準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唯一性、歸根到底性、最終性,離開實踐,再也沒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標準;即使對于有些認識,當前的實踐不能檢驗,但不斷發展著的實踐終能驗證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條件性。任何實踐都會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證實或駁倒一切認識的局限性;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實踐,由于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具有相對性、有限性,表現為具體的實踐往往只是在總體上證實認識與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絕對地、永恒地、一勞永逸地予以確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踐對真理的檢驗不可能一次完成,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
(3)“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思想是啟明星,思想是航標燈”的觀點正確回答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實踐和認識之間,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在認識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內容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準確把握對象的屬性、本質和規律,形成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潛心實踐,獲得正確的認識,并以這種認識指導人的實踐活動。
(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主張,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運動中,主觀必須統一于客觀,認識必須統一于實踐。這種統一是認識和實踐的矛盾在發展中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所謂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與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它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謂歷史的統一,是說主觀認識要同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符合。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是具體的、歷史的??陀^實踐變化了,主觀認識也應當隨之轉變。
科學社會主義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5)“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體現了實踐創新為理論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要認識到:
?、賹嵺`創新為理論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相互關系中,實踐創新具有基礎性的意義。理論創新應建立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之上。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诶碚搫撔聻閷嵺`創新提供科學的行動指南。理論創新不僅要以實踐創新為基礎,還要發揮科學的指導作用“反哺”實踐。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創新不能停。
③努力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指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之間存在良好的、積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實現。正確把握二者的創新關系,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使互動過程呈現良性運動狀態的基礎保障,也是順利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關鍵。
專題二:辯證法(普遍聯系;對立統一規律)
(1)為什么中美貿易戰中“一段時間以來,為中國說話的人多了起來”?
(2)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戰未嘗不是中國的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3)這對于我們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有何啟示?
【答案要點】
(1)“一段時間以來,為中國說話的人多了起來”體現了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占據了道義制高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是在與其他事物的聯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這要求我們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去認識事物;聯系也是普遍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事物普遍聯系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日趨緊密,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展進程中諸方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展自己。中美貿易戰中,中國正是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高舉自由貿易大旗,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占據了道義制高點,所以“為中國說話的人多了起來”。
(2)“中美貿易戰未嘗不是中國的一個新的歷史機遇”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中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關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其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在挑戰面前,抓住機遇,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發展自己,就能夠以局部損失換取全局利益,以暫時被動換取長期主動,從而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實現更好的發展。
(3)辯證思維能力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是指從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出發,分析矛盾、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從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及其發展過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培養和提髙辯證思維能力,就要認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聯系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基本環節和基本規律,將其自覺地體現和運用于思維當中。
專題三:唯物史觀(科學技術的作用;增強創新思維能力)
(1)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2)“中興危機”對我們增強創新思維能力有何啟示?
【答案要點】
(1)“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與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因素相結合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于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于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2)創新思維能力是對常規思維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過時的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意味著不墨守成規,在求新、求變中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今世界,知識經濟飛速發展,創新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與重要源泉,只有善于開發和運用創新思維能力,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更好地回應和解決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問題。
“中興危機”折射出的是我們互聯網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狀,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
專題四:實踐觀(人與自然)
(1)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如何理解“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2)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蘢,從“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幾十年持之以恒搏擊荒漠與貧困,庫布其書寫的綠色傳奇對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什么啟示?
【答案要點】
(1)“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際上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
由于人的實踐活動,物質世界被區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大領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觀世界,人類社會是人在自然界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有機系統。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自然基礎,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并不斷改變著自然界。所以,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所以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即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關系。
(2)①實踐是造成人與自然分化的歷史前提,又是使人與自然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要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念,采用科學合理的實踐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②要正確處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
?、垡獔猿钟寐撓?、發展、全面的辯證思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矛盾分析法。
上面就是給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分析題五大考點終極預測的相關內容,如有更多疑問,請及時咨詢在線老師。
?。庳熉暶鳎罕菊舅峁┑膬热菥鶃碓从诰W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