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同學在做題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對于一個題型我應該練習多少遍才能熟練的掌握,這是針對于一個題型的量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對于考研數學中各種可能出現的題型我應該練習多少種,這也是一個量的問題。
在我們念高中數學時,我們的數學老師就會和我們反復強調你應該多做題目,然后每周都會安排周測,每天晚自習至少是留給數學題目的,在那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題目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遇到,而有些題目可能一個月才能碰到一次,那時候的我們也會質疑老師的安排:為什么有些題木需要反復練習,針對這種題型我的做題量已經上去了呀,但是我仍然避免不了出錯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引起挫敗感和短暫的迷茫。
現在大家進入考研數學復習了,自然而然又出現了這種情況,那今天我給大家解釋一下,題海戰術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要達到什么樣的一個量級才算合格?
在腦力科學范疇內,大家知道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非常有限!很難改變,那我們應該如何才能讓工作記憶變得高效呢?
1、增加事實性知識;2、提高工作記憶中操作信息的效率;
增加事實性記憶就是增加定義和概念存儲量,讓操作信息的過程更有效率指的是做題思路更加清晰,更加結構化。
而練習就是針對這兩種提升最好的方式。練習有哪些好處呢?
1、讓思考過程變得省力;2、讓記憶更加持久;3、增加知識遷移的幾率
為什么說讓思考過程變得省力呢,因為你在做題的過程中會實際的把腦中所想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不同于在腦中想象,經過多次練習后,會形成思維慣性,這樣會降低大腦思考難度。
為什么說能夠讓記憶更加持久呢,因為你的大腦會增加對它的認識度,從而加長對它的記憶。
增加知識遷移的幾率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加深對記憶的理解,大家都知道不同階段閱讀相同的書籍會有不同的感受,其他電影呀,音樂呀都是相同道理,針對練習題也是這個道理,做第一遍時可能只是加深了概念理解,第二遍時可能會理解它的做題思路了。所以一定的量變會引起質變的。
現在許多同學練習接力題典1800很困難就是因為對知識點以及題型的記憶層次太低了,你們聽我的課能很順利地聽懂,但是你并沒有把聽的內容運用到實踐中去,如果未能及時實踐,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內容的記憶就會越來越淡,你必須迅速的將聽取的內容轉化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高效掌握。
既然題海戰術是沒有問題的,那么總得有個量級標準吧,不然做多少才算是個頭呢?
在基礎階段,基礎題(概念題、定理題)每種類型每三天都要做一遍,綜合題劃分出它的類型搭配形式,每周都要練習一遍,然后根據自己的進度進行自行調整。在提升階段,基礎題爭取每五天都要練習一次,然后綜合題每兩天都要進行練習,強度相對于基礎階段要適當增加。到了強化階段,基本上每天都會把時間集中在整理歸納各種題型的復合類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周花一些時間對基礎概念和定義進行一個重新的梳理記憶,融會貫通,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
相信大家在這里會出現一個疑問,就是我應該如何分配在練習上的時間呢,我的建議是分散時間!分散時間練習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在三個小時內進行數學練習,然后在接下來的時間段里可以從事其他學科的學習,三個小時一來配合正式考試時的時間,另一方面三個小時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效率的閾值了,如果繼續學習數學,可能會陷入學習陷阱,就是不再有什么突破,成果轉化率會變得非常低。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學湯家鳳,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