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來看,“畫餅不能充饑”這是因為(CD)
A.精神與物質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對物質具有相對獨立性
C.觀念的東西不能代替物質的東西
D.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解答:
其一,A項關于同一性的問題,研究的是精神、思維能否認識存在或正確認識存在,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關鍵,但與題干無關;
其二,B項本身無誤,但它強調的是精神不為物質所束縛,即畫的餅可以獨立于現實的餅,而題干強調的是畫餅不能充饑,即畫出的餅不能代替現實的餅,故B項與題干不能構成因果關系;
其三,C、D項正確反映了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即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精神不能代替物質。
2.如何理解“矛盾的無條件性”?
解答:
這句話可以從二個方面加以解讀,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述的矛盾是辯證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對立性就體現在矛盾的斗爭性,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的表現形式多樣,大多數情況表現的不明顯,而事物之間的差別也是一種斗爭性;
另一方面,矛盾的共性,即普遍性,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體現在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3.魯迅說過:“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神思,所謂‘天馬行空’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卻是三只眼、長頸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體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段話說明,人們頭腦中的鬼神觀念是(BDE)
A.頭腦中主觀自生的
B.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腦對鬼神的虛幻反映
D.可以從人世間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來的
解答:
其一,A項表意錯誤,現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觀念都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動反映,“主觀自生”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其二,C項表意錯誤,鬼神本身不存在,也不是物質,更談不上對其的虛幻反映;
其三,魯迅的話生動揭示了人們頭腦中的鬼神觀念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歪曲反映,有其客觀“原型”即人,不是憑空產生的。